一项旨在“更好地探明中国家猪品种起源”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近日在北京启动。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四方的研究人员,将从不同角度参与研究。
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吴常信院士介绍,这次合作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探明中国家猪品种起源和各地猪种世袭关系,为我国猪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我国人工驯化养猪的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的地方猪种为我国乃至世界猪育种业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据《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统计我国现有72个地方猪种。国家一直在加大力度进行遗传资源保护。2006年6月农业部662号公告确定了34个地方猪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这与2000年150号公告规定的19个地方猪种相比,数量上增加一倍。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兴波教授告诉记者,利用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方式进行保护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支持。综合多种研究手段,最终确定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史,并提出更加合理优化的保护方案,对于中国猪种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猪作为伴随人类文明出现的主要家畜之一,家猪的起源和驯化问题一直备受考古界、历史界的关注。近年来分子遗传学和考古学相结合,利用古代DNA的分析手段在人类的起源研究和多种家畜的驯化迁移历史研究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例如参与本次研究的、来自杜伦和牛津大学的Keith博士和Greger博士,于2005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依据欧亚大陆七个地区的家猪及古代DNA样本的研究,提出了家猪多中心起源的观点。这个观点和以往中东是家猪唯一起源地的认识截然不同。
据了解,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分子遗传课题组已建成72个中国猪种的万余份的基因组DNA资源库,采用线粒体DNA、微卫星和Y染色体分子标记技术,做了这些猪种起源驯化及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古代家猪的样本和相关的考古学资料收集方面有大量的积累;而国外两家研究者则拥有最先进的古代DNA技术平台和研究方法,这都给项目的合作提供了基础。
?无论散户还是规模场,疫情肆虐和恐慌性抛售导致的去产能是瞬间发生的。暴力去产能意味着生猪的供给将在6-10个月后断崖式下滑,必然导致猪价直线拉升...
?3月10日晚,灌河海事部门配合响水公安边防部门,水陆并进,查获一艘涉嫌肉品走私海轮,查获16柜将近300吨冻品,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扣押涉案船舶...
?4月1日对中国鸭肉出口商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即日起,欧盟给予中国6600吨鸭肉的单独国别出口配额。受政策利好推动,中国输欧鸭肉有望显着增长。 此前中...
?近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268号建议的答复》和《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8286号建议的答复》。两份文件有个共同的主题非...
?2019年4月1日上午,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等国、省领导一行,在市委政法委书记周霖临等领导的陪同下,到高金庄园黑猪生态牧场考...
?农业农村部透露,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趋缓,超过九成的疫情按规定已解除疫区封锁,并且非洲猪瘟已被纳入强制扑杀补助范围,确定扑杀补助...